1、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 教学内容:
【资料图】
3、 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4、 教学目标:
5、 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6、 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7、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8、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9、 教学重点:
10、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11、 教学难点:
12、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3、 教具准备:
14、 图形、剪子、七巧板。
15、 教学过程:
16、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7、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18、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19、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20、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21、 梯形正方形
22、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23、 二、探究新知
24、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25、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6、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7、 提问:
28、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29、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30、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31、 教学目标
32、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数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33、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35、 重点难点
36、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37、 教学过程
38、 一、创设情景,快乐导入
39、 师:如果老师请XX同学和XX同学同时参加一个计算大赛,你认为谁会取胜?如果我给XX同学一件秘密武器(计算器),这时候谁能取胜呢?看来,有了计算工具,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又快又准确。
40、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
41、 (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42、 二、自主探究,快乐自学
43、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44、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45、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46、 1.远古计数:
47、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就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48、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49、 2.算筹:
50、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数位,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
51、 (板书:算筹)
52、 师: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与远古计数相比,她的优点是有数位。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出示资料,并且讨论:你在这段资料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53、 3.算盘:
54、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55、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
56、 不仅我国劳动人民有如此多的发明,其他国家的人为了使计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57、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58、 4.计算器:
59、 师:现在,计算工具不仅要满足计算的需要,更要追求轻便,快捷。计算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计算工具。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60、 生: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
61、 师:大家都准备了计算器,同学们互相观察,相互交流:
62、 (1)你的计算器有哪些按键?
63、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
64、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65、 三、和谐互动,快乐展示
66、 小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计算器有什么不同。
67、 请生说一说各个按键的功能。
68、 尝试计算386+179=
69、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
70、 四、巩固提高,快乐练习
71、 自己试试看
72、 825-138= 26×39= 312÷8=
73、 找规律
74、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75、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答案
76、 9999×5= 9999×7= 9999×9=
77、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平均分
78、 男女生大比拼
79、 第一组:17+83=62-12=1000×5=
80、 第二组:7865+3497=835×23= 1305÷45=
81、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
82、 (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83、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84、 作业
85、 帮助妈妈算一算今天的家庭消费情况。
86、 板书设计
87、 计算工具的认识
88、 1.远古计数
89、 2.筹算
90、 3.算盘
91、 4.计算器
92、 教学目标
93、 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自然数。
94、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95、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96、 教学重难点
97、 理解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98、 掌握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99、 教学过程:
100、 一、谈话导入
101、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102、 二、探究新知
103、 学习数的产生
104、 (1)讲述数的产生:古时候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数物体的个数,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小石子。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第二幅图说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105、 小结: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106、 (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107、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而后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即:5……
108、 (3)认识自然数。
109、 自然数是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10、 【设计意图】
111、 通过多媒体呈现古人记数和不同地区的记数符号,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有趣。
112、 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13、 (1)填一填。
114、 ①与百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与千万相邻的计数单位是()和()。
115、 ②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116、 ③10个万是(),10个十万是(),10个百万是(),10个千万是()。
117、 (2)提问:通过上面的填空,你发现什么?
118、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119、 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20、 认识数位顺序表。
121、 (1)认识数位顺序表:呈现数位顺序并提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122、 (2)数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123、 (3)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124、 (4)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125、 【设计意图】
126、 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扩建”数位顺序表,再通过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让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127、 三、巩固练习
128、 填空。
129、 (1)亿位左边是()位,千万位左边是()位,26705000000
130、 中“6”在()位。
131、 (2)()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2、 判断。
133、 (1)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134、 (2)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135、 (3)0是自然数。()
136、 (4)自然数的个数可以数出来。()
137、 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138、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139、 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140、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141、 四、作业练习
142、 练习二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143、 五、归纳总结
144、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145、 教学目的:
146、 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147、 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148、 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149、 教学重点:
150、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151、 教学难点:
152、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153、 教学过程:
154、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55、 386+179=
156、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157、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158、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159、 自己试试看:
160、 26×39= 312÷8=
161、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162、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163、 计算。
164、 54+46= 60×2=
165、 198÷49= 50+30=
166、 38×79= 201+99=
167、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168、 做一做练习。
169、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170、 二、观察发现
171、 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72、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173、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17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175、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176、 生畅所欲言。
177、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178、 9999×5= 9999×7= 9999×9=
17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180、 三、练习
181、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2题。
182、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183、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184、 四、课堂小结
185、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86、 【学习目标】
187、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188、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9、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190、 【学习重难点】
191、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192、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193、 【学习过程】
194、 知识链接
195、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196、 学法指导
197、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198、 自主学习
199、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00、 2.用计算器计算。
201、 (1)386+179=
202、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03、 (2)26×39= 312÷8=
204、 (3)36+228-179= 26×39-349=
205、 【合作探究】
206、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207、 法。
208、 2.“做一做”。
209、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210、 3.发现规律。
211、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212、 9999×1= 9999×2=
213、 9999×3= 9999×4=
21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215、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216、 9999×5= 9999×7= 9999×9=
217、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218、 4.“做一做”。
219、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220、 【学习反思】
221、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2、 【达标测评】
223、 1.判断。
224、 (1)47560≈47万();
225、 (2)2036000000≈20亿()
226、 (3)990000000≈10亿()
227、 2.用计算器计算:
228、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229、 教材分析:
230、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231、 学生分析:
232、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233、 学习目标:
234、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235、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236、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7、 教学重点:
238、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239、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40、 教学难点:
241、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42、 教学过程:
243、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44、 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245、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246、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247、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48、 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249、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250、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251、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52、 板书: 两条直线。
253、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254、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255、 提出问题
256、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57、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58、 观察分类
259、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60、 学生汇报:生1:1和3和4和6分三类。
261、 生2:1和2一类,6一类。
262、 生3:1一类,6一类。
263、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264、 板书:相交
265、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266、 认识平行线
267、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268、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269、 生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270、 生不相交。
271、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272、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273、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74、 板书:平行线。
275、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276、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277、 学生举例
278、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279、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80、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281、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82、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283、 生:是2条直线啊!
284、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285、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286、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287、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288、 (3)、巩固练习
289、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290、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291、 展示学生的作品
292、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93、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294、 认识垂直
295、 (1)分类
296、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97、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298、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299、 生:3和5一类,6一类;
300、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01、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302、 师:为什么要把5单独分一类呢?
303、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304、 生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305、 (2)揭示垂直的定义
306、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307、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08、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309、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310、 生:相交成直角
311、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312、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313、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314、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315、 学生举例
316、 (3)巩固练习
317、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318、 学生摆垂直
319、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320、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321、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322、 教学目标:
323、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324、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25、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326、 教学重点:
327、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28、 教学难点
329、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330、 教具准备:
331、 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332、 课 时: 1课时
333、 教学过程:
334、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335、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336、 生:1,2,3,大。
337、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338、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339、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340、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341、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342、 二、探求新知
343、 (一)教学例1
344、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345、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346、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347、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348、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349、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350、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351、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352、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353、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54、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355、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356、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357、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358、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359、 课件展示。
360、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361、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362、 学生说说。
363、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364、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65、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66、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367、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368、 1.教学例2
369、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370、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371、 教学0.70=0.7
372、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373、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374、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375、 教学105.0900=105.09
376、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377、 2. 教学例3
378、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379、 0.2 = 4.08 = 3 =
380、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381、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382、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383、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384、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385、 三、巩固练习
386、 课本59页的做一做。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387、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388、 四、全课小节
389、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39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91、 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392、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393、 板书:小数的性质
394、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395、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96、 0.1米=0.10米=0.100米
397、 0.1=0.10=0.100
398、 教学内容:
399、 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400、 教学目标:
401、 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402、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403、 教学重难点:
404、 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405、 教学媒体:
406、 图片。
407、 教学过程:
408、 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409、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410、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411、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12、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413、 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414、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415、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16、 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417、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418、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419、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20、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21、 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42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423、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424、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425、 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426、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427、 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428、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429、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430、 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431、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432、 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433、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34、 教学内容:
435、 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436、 教学目标:
437、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438、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39、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40、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41、 教学重难点:
442、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443、 教具准备:
444、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445、 教学过程:
446、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447、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448、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449、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450、 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451、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452、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453、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454、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45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456、 建立1°角的观念。
457、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458、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459、 认识几度角。
460、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461、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462、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463、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464、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65、 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466、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467、 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468、 四、比较角的大小。
469、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470、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71、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472、 五、巩固练习:
473、 P38“做一做”
474、 P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475、 P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476、 75° 105° 120° 135° 150° 180°
477、 六、课堂小结:
478、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479、 教学目标
480、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481、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482、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83、 教学重点:
484、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485、 教学难点:
486、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487、 教学准备:
488、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489、 教学设计
490、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491、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492、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493、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49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95、 1.复习线段
496、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497、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498、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499、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500、 2.学习射线
501、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502、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503、 3.学习直线
504、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505、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506、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507、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08、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509、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510、 活动要求:
511、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512、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513、 报告单:
514、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515、 看书36页自学。
516、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517、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518、 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519、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520、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52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522、 1 P36做一做
523、 2 练习四2
524、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525、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526、 教学目标:
527、 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528、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529、 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530、 教学重点:
531、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532、 教学难点:
533、 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534、 教学过程:
535、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36、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537、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机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还是人类厉害呢?你怎么看?
538、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539、 [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540、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541、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542、 出示计算器图片。
543、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544、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545、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546、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547、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548、 初试本领。
549、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550、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551、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程)
552、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553、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干什么用呢?
554、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到计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555、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556、 出示题目:13027-8934= 41600÷128=
557、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如果想快速算出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558、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559、 [小结]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560、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561、 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562、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563、 出示题目:20xx-39x 21=
564、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究竟哪一个对呢?计算错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565、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看谁能办法来指挥它?
566、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567、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568、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569、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570、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571、 (2)认识“M+”、“MR”、“MC”功能键
572、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MR”有的计算器上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键有什吗?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573、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574、 39X21 “M+”(记忆)
575、 20xx- “MR”(提取)
576、 = “MC”(删除记忆)
577、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578、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579、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MR”、“MC”这几个功能键。
580、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581、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582、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583、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584、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585、 游戏:挑战30秒
586、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587、 出示题目:9467 x 567x0=
588、 45 ÷5=
589、 9328-2965=
590、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591、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解决问题。
592、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593、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594、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的快慰
595、 出示挑战题目:
596、 111111111×11111111=
597、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计算器解决不了,怎么办?靠我们的大脑,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598、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599、 1x 1=1
600、 11x 11=121
601、 111x111=12321
602、 1111x1111=1234321
603、 11111X 11111-123454321
604、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605、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606、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607、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608、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609、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610、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611、 师:计算器帮我们“发现”规律,让我们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妙!那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你知道吗?
612、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613、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生动,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614、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615、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616、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617、 【教学内容】:
618、 73页例例2。
619、 【教学目标】:
620、 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621、 【重点难点】:
622、 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623、 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624、 【教学过程】:
625、 一、创设情境
626、 1.口算。
627、 32÷10≈
628、 40÷20=
629、 90÷30=
630、 152÷30≈
631、 78÷20≈
632、 150÷50=
633、 241÷30≈
634、 360÷60=
635、 教师用卡片出示计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636、 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笔算呢?
637、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638、 二、自主探究
639、 1.教学例1。
640、 (1)投影出示例1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641、 (2)说一说怎样列式。
642、 (板书)
643、 92÷30=
644、 (3)你准备怎样计算?说一说。
645、 A.口算:92≈90,92÷30≈3。可以分给3个班。
646、 B.摆小棒,可以看出来:92里面有()个30,所以商()。
647、 C.笔算:
648、 笔算时,余下的2表示什么?
649、 2.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1题。
650、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651、 3.教学例2。
652、 (1)(板书)178÷30=
653、 (2)你会笔算吗?试一试。
654、 指一名学生板演试算,余者试算练习。
655、 (3)讨论:
656、 ①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30小,该怎么办?
657、 ②为什么商是5?
658、 因为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商是5。
659、 ③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660、 ④余下的数能比30大吗?
661、 学生汇报后,师强调:
662、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663、 4.比一比:例1和例2两题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664、 小组汇报后,教师概括说明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665、 5.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2题。
666、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
667、 三、实践应用
668、 1.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669、 应该怎么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70、 2.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671、 指名说说后,学生独立练习,填在教材上。
672、 3.教材“练习十三”第4题。
673、 学生独立练习。
674、 四、课堂小结
675、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676、 【教学反思】:
677、 1.在教学中始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678、 2.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节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679、 教学目的:
680、 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681、 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682、 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683、 教学重点:
684、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685、 教学难点:
686、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687、 教学过程:
688、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689、 386+179=
690、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691、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692、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693、 自己试试看:
694、 26×39= 312÷8=
695、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696、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697、 计算。
698、 54+46= 60×2=
699、 198÷49= 50+30=
700、 38×79= 201+99=
701、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702、 做一做练习。
703、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704、 二、观察发现
705、 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706、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707、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708、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709、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710、 生畅所欲言。
711、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712、 9999×5= 9999×7= 9999×9=
713、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714、 三、练习
715、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2题。
716、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717、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718、 四、课堂小结
719、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720、 一、教学内容
721、 教科书第62页例例4及相关内容。
722、 二、教学目标
723、 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724、 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725、 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726、 三、教学重点
727、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28、 四、教学难点
729、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730、 五、教具准备
731、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732、 六、学具准备
733、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734、 七、教学过程
735、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736、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737、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738、 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739、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740、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741、 教师:谁来围一围?
742、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743、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744、 学生回答
745、 学生观察
746、 学生操作,评价
747、 学生讨论并回答
748、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749、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拆解
750、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751、 (板书:6和11)
752、 讨论
753、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754、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755、 (板书:能?不能)
756、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757、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758、 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759、 (1)明确要求。
760、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呢?请你动手试试。
761、 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762、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763、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764、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
765、 (2)小组合作试验。
766、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767、 能围成不能围成
768、 6
769、 11
770、 11
771、 …………
772、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773、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774、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775、 还有补充吗?
776、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777、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778、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779、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780、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781、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782、 (4)小结过渡。
783、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784、 学生动手操作
785、 学生展示结果
786、 情况一:
787、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788、 情况二:
789、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790、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791、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792、 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793、 (1)提出问题。
794、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795、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796、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797、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798、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799、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800、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801、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802、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803、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804、 小组讨论
805、 学生说想法
806、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807、 一、教学内容
808、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例5
809、 二、教学目标
810、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811、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12、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813、 三、教学重难点
814、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815、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816、 四、教学准备
817、 多媒体课件
818、 五、教学过程
819、 (一)导入新授
820、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821、 (二)探索发现
822、 教学例4
823、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824、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825、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826、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827、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828、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829、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830、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831、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832、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833、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834、 教学例5
83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836、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837、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838、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839、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840、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841、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842、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843、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844、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845、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846、 (三)巩固发散
847、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848、 (四)评价反馈
849、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850、 (五)板书设计
851、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852、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853、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854、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855、 [教学反思]
856、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57、 教学目标
858、 知识与技能
859、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860、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861、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862、 过程与方法
863、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864、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86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66、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867、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868、 重点难点
869、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870、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871、 课前准备
872、 教师准备PPT课件
873、 学生准备计数器
874、 教学过程
875、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876、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877、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878、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879、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880、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881、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882、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883、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884、 (学生自由说一说)
885、 预设
886、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887、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888、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889、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890、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891、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892、 操作指导
893、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894、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895、 活动1
896、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897、 1.课件出示计数器。
898、 出示探究提纲:
899、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900、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901、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902、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903、 预设
904、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905、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906、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907、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908、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909、 出示探究提纲:
910、 (1)你看懂了什么?
911、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912、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913、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914、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915、 预设
916、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917、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918、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919、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920、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921、 操作指导
922、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923、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924、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925、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926、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927、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928、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929、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930、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931、 4.知识拓展。
932、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933、 预设
934、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935、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936、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937、 操作指导
938、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939、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940、 1.课堂总结。
941、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942、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943、 预设
944、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945、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946、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947、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948、 2.布置作业。
949、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2题。
950、 板书设计
951、 亿以内数的认识
952、 例1 数位顺序表
953、 教学反思
954、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955、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956、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957、 教学目的:
958、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959、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960、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961、 教具准备:
962、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963、 教学过程:
964、 一、复习
965、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966、 27+38 64-38 670+80 530-400
967、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968、 40000 70000
969、 二、新课
970、 1.教学例1。
97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972、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973、 2.教学例2。
974、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975、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976、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977、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978、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979、 4.教学例3。
980、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981、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982、 三、课堂练习
983、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984、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985、 2.第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986、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987、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988、 教学要求:
989、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990、 教学重点:
991、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992、 教学过程:
993、 一、基本练习
994、 口算。P.145页口算(四)。
995、 二、复习指导
996、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997、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998、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999、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1000、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1001、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100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1003、 练习二十第5题。
1004、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1005、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1006、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007、 三、课堂练习
1008、 1.练习二十第6题。
1009、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010、 2.练习二十第9题。
1011、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1012、 四、作业
1013、 1.练习二十第8题。
1014、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1015、 教学目的
1016、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1017、 教学过程
1018、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019、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1020、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021、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1022、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1023、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1024、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025、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1026、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027、 独立探索阶段。
1028、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1029、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030、 113+59=113+60-1=172。
1031、 113+59=113+50+9=172。
1032、 113+59=112+(1+59)=172。
1033、 合作探讨阶段。
1034、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1035、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1036、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1037、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1038、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1039、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1040、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041、 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042、 (1)198+197 299+98 =
1043、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1044、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104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1046、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1047、 教学目标
1048、 1.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049、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050、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051、 教学重难点
1052、 1.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053、 2.利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1054、 教学过程:
1055、 一、制造冲突,引出课题
1056、 1.出示口算题1354×367,要求30秒钟内完成。
1057、 2.师:这么大的数目的计算,要在30秒内算完,你们感到怎样呢?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用计算器计算。
1058、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学习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给学生留下问题,制造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
1059、 二、介绍几种计算工具
1060、 认识算盘。
1061、 (1)介绍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1062、 (2)介绍算盘的组成;算盘的上轴上每颗珠子代表5,下轴上每颗珠子代表1。
1063、 (3)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
1064、 (4)完成教材24页看算盘,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的数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1065、 认识电子计算器。
1066、 (1)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器。
1067、 (2)拿出自己的电子计算器,结合第24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1068、 On/c: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1069、 Off:谁知道这个键有什么作用?
1070、 (3)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
1071、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1072、 三、用计算器计算
1073、 教学例1。
1074、 (1)板书386+179 825—138
1075、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1076、 练一练:4468+1792 32010—8925
1077、 (2)自己试一试:26×39 312÷8估算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1078、 (3)练习用计算器计算:63×7842 365×734 327180÷492
1079、 (4)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第1题。
1080、 教学例2。
1081、 (1)用计算器算出例2几个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1082、 小组讨论。(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1083、 (2)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写在书上)那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1084、 (3)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
1085、 111105÷9=()
1086、 9÷9=1 1111104÷9=()
1087、 108÷9=()11111103÷9=()
1088、 1107÷9=()111111102÷9=()
1089、 11106÷9=()1111111101÷9=()
1090、 四、应用反馈
1091、 完成练习四第1题。
1092、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1093、 练习四第3题。
1094、 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1095、 练习四第4题。
1096、 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个算式的得数,再找规律,最后直接填写后面算式的得数。
1097、 五、作业练习
1098、 教材练习四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
1099、 六、全课总结
1100、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101、 一、教学目标:
1102、 1.知道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1103、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为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1104、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05、 二、教学重点:
1106、 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1107、 三、教学难点:
1108、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1109、 四、教学用具:
1110、 计数器、课件。
1111、 五、教学过程:
1112、 (一)教学数的产生动画:数字的产生和演变
1113、 1.数的产生。 【课件演示】(图片)
1114、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1115、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1116、 教师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1117、 4.阿拉伯数字的出现。
1118、 5.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
1119、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120、 1.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
1121、 2.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1122、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1123、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1124、 认识10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1125、 提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1126、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1127、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
1128、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129、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130、 (1)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0)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1131、 (2)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
1132、 (3)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1133、 (4)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1134、 (5)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1135、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
1136、 (6)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
1137、 每一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第一位是亿位。
1138、 (三)巩固练习
1139、 (四)课堂总结、质疑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